bwin·必赢当下,如果在社交平台小红书上搜索医美相关话题,可以发现两种角度的分享。其一站在求美者的角度,如医生、机构推荐,项目介绍,避雷建议;其二则在从业者的角度分享在职经验,其中不乏“新手医美入行”“护士转行医美”,甚至“护士转行医美医师”的帖子。
这一方面显示出求美者对正规、靠谱医美医生、项目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随着此前医美市场扩大,吸引更多从业者加入,其中也不乏乱象、如非法行医、违规注射等。而所谓“护士转行医美医师”,在合规流程下需要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主诊医师还要满足更多年限和培训要求,并非一些帖子中描述的轻松转行、获得高薪。
行至2024年,虽然医美行业不如此前火热,医美机构获客成本也在走高,但业内依旧看好这一市场。艾尔建美学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下称“《报告》”)提到,中国医美市场从需求者金额端有望在2024年继续实现约10%的增长,且未来四年预计增速保持10~15%左右。
具体而言,机构2024年业绩增长主要来源于皮肤和微整业绩增长,未来2~3年机构普遍看好填充剂、袪皱/抗衰光电项目和肉毒素三大品项的继续增长。
另据《报告》,2023年,中高收入医美需求者(家庭税前年收入超过30万的需求者)主要消费的医美项目中,光电类和注射类项目占比均接近80%,远多于美容清洁类和手术类项目。
这实际上也体现出近年来求美者的选择趋势,即从早先的整形走向美白抗衰,由手术转向针剂光电,由微创转向无创。
整形外科与皮肤科双执业医生杨茜告诉界面新闻,前述变化是医生、求美者,以及新材料、新技术进步共同推进的结果。一方面,医生和求美者逐渐接受,如果能够通过非手术方式解决衰老问题,就不需要去做很多美容整形手术,由此衍生出微整形或注射美容整形行业。
另一方面,注射材料本身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杨茜提到,上世纪90年代注射材料仅有玻尿酸,完全不足以撑起微整形领域。当下,玻尿酸产品在不断迭代,也出现了用于祛皱/抗衰的肉毒素、用于填充/塑形的胶原蛋白、再生材料等新材料,由此可以替代一部分整形外科手术,这时注射市场也就扩大了。
不过同时,业内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尽管注射美容领域快速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加入,但合规、专业的医生远远供不应求。
一方面,美容整形医生对知识、技能要求不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医师李圣利向界面新闻表示,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这一领域的医生还需要具备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他提到,一般的外科手术后意味着治疗过程的终结,同一患者多不需要再次做同类手术。而一项成功的整形美容手术会在求美者和医生之间建立信任,使求美者向同一医生寻求其他美容项目治疗。所以医生和求美者的沟通非常重要,甚至涉及建立长期的信任。
此外,求美者大多不是为了治疗疾病,而是想“锦上添花”,医生沟通时要切合求美者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求美者建立合理的预期。
另一方面,年轻医生也缺少注射美容的培养和培训。杨茜表示,从事注射整形美容的医生执业医师资格范围可以是整形外科或皮肤科,两者分别属于三级、二级学科。但目前国内没有任何高校有临床医学专业专门有规范的、关于注射整形美容的教学、培训。
她举例,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治疗经验,由此形成治疗指南,目前注射美容领域对一些问题可能只形成了共识,还没有到指南的程度。
例如,增高注射以及一些身体部位的注射在解剖学上的安全性没有完全清楚阐释,临床观察时间不够长,临床经验还远没有达到循证医学可以支持的要求。另如业内火热一时的精灵耳、头包脸、直角肩注射甚至无法确认其安全性。在行业快速发展之下,年轻医生可能出现理念和认知上的错误。
联合丽格集团董事总经理慕安从医美机构的角度同样提到,公立医院中年轻医生有上级医生的指导,但在民营医院这种机会比较难得。年轻医生、尤其是皮肤科医生走向注射项目时,民营机构能够提供的培养有限。
由此,艾尔建美学日前推出“医生合伙人”计划,向医生提供系统培训。此前,2019年4月和2022年9月,艾尔建美学已分别在国内起用成都、上海创新中心,用以培训医生。截至2024年1月,两地培训医生超1万人次。
除行业培训外,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也大力规范医美市场。当年,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有关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
此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中整协发布《2022年医疗美容机构规范运营指南》,国家药监局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水光针被提级管理。
除了医美广告、机构运营、药械产品方面,多地也调整了医生执业范围。如2024年1月和5月,上海、广东两地分别调整医疗美容外科项目,增加肉毒毒素注射、填充剂注射、激光、光电类治疗等。前述项目原仅为美容皮肤科医生可以操作,调整后也可以由美容外科医生操作。